丑时三刻是凌晨一点四十五分,因为一刻等于15分钟,丑时指的是凌晨1点,所以加起来等于1:45。
古代一昼夜划为十二个时辰,又划为一百刻。刻原来指的就是计时的滴漏桶上的刻痕,一昼夜滴完一桶,划分为一百刻,每个时辰合八又三分之一刻。丑时是在早上一点至三点之间,丑时三刻是将近一点,所以是凌晨一点四十五。
丑时又称鸡鸣,荒鸡,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是上午1时正至上午3时正。牛在这时候吃完草,准备耕田。
“丑时”一词至少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。写于阳历6世纪初的《南齐书·天文志上》记载:“十五日子时,蚀从东北始,至子时末都既,到丑时光色还复。”
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,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。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,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。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、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、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、独创于世。
汉代命名为夜半、鸡鸣、平旦、日出、食时、隅中、日中、日昳、晡时、日入、黄昏、人定。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,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,一至三点为丑时,三至五点为寅时,依次递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