双春年,即是指在一年之内出现了两个立春节气。双春年是中国纪年历法中出现的独特现象,其实是阳历和阴历之间的“阴差阳错”造成的。
阳历,是按照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制定的,地球公转1周为1年,分12个月,算做365天(闰年则有366天)。 阴历是按月亮盈亏变化的规律制定的,以月球绕行地球1周为1月,一年为12个月的一种历法,实际天数为354天。
中国的历法就是结合太阳和月亮运行的周期制定的。这样,在阴历和阳历之间就出现了11天的偏差,于是在阴历中出现了“闰月”,来解决阴阳历中出现的时间差问题。
双春年则一般在闰月年出现。按正常月份的话,阴历年中有二十四节气,二十四节气更替一轮后,进入下一年的节气更换中。但由于闰月的存在,则使下一年的立春节气出现在这一年的尾巴上。因此出现“双春年”的现象。其实,这是中国现行以大年初一作为新年开端的习俗制度造成。而在古代,人们都是以立春作为新一年的开始,所以古代并不存在现代的“双春年”之说。“双春年”只是阴阳历“置正”造成的结果,是历法节气自然的产物,本身与吉凶祸福无关的。
如2004年的猴年第一个立春是2004年2月4日,而2005年2月4日是猴年的第二个立春,因为2005年2月9日才踏入鸡年,这就是一年双春。 2004年猴年有个闰二月,是“双春年”,2005年鸡年就成“无春年”了。2004年为双春年。在10年代里,2012年、2014年、2017年、2020年是“双春年”。
中国的历法自古就是一种阴阳历。是结合太阳和月亮运行的周期制定的。一年按太阳的运行分为二十四节气,又按照月亮的运行分为月。阴历与阳历相差约11天,为了解决阴历和阳历的时间差问题,古人就以增设闰月来解决这一问题,这样若干年中就会有一年是13个月,所以每19年中就会有7年“双春”,7年“无春”,这完全是人为的节气和物候的调整,与婚丧嫁娶的吉祥与否并无联系。
双春年是中国纪年历法中出现的独特现象,其实是阳历和阴历之间的“阴差阳错”造成的。民间关于双春年流行着很多俗语:山东、河北一带,有“一年两个春,豆子贵如金”的说法。认为一年两春,不利于大豆的生长,湖北、河南一带,有“一年两头春,黄牛贵似金”,有些人为了吉利,会赶在双春年里办喜事。如果实在无法提前办理,便又会推迟婚期在下一年有春年里再办喜事,以求大吉大利。
俗语有云:双春兼闰月,结婚好时年 ,中国民间还有说法:两次立春有二度春的含义,不宜结婚。其实“双春”和“无春”都是阳历和阴历之间必须“置正”安排的结果。而“无春”或者“双春”也是人为安排的结果,与行运什么都无关。
若想了解更多传统节日,了解其由来风俗寓意,点击【传统节日】查看更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