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年初一,是农历年、月、日的开始,这一天是农历正月的头一天,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,所以又称“元朔”。那大年初一的风俗有哪些?
图片来源:摄图网
1、拜年
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,是人们辞旧迎新、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。古时“拜年”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。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。初一早晨,晚辈起床后,要先向长辈拜年,祝福长辈健康长寿,万事如意。长辈受拜以后,要将事先准备好的“压岁钱”分给晚辈。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,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,互道“恭喜发财”、“四季如意”、“新年快乐”等吉祥的话语,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。
中国拜年之风,汉代已有。唐宋之后十分盛行,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,可用名帖投贺。东汉时称为“刺”,故名片又称“名刺”。明代之后,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,专收名帖,叫“门簿”。随着时代的发展,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。现如今的人们除了沿袭以往拜年方式外,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。
2、接年炮仗
在大年初一的庆祝活动从凌晨12点就已经开始人们会在除夕夜一家人团聚,一家人看着春晚,玩着牌熬夜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,并在零点时分,点燃炮仗、烟花,迎接新年的到来。
3、开门炮仗
春节早晨,开门大吉,先放爆竹,叫做"开门炮仗"。爆竹声后,碎红满地,灿若云锦,称为“满堂红”。这时满街瑞气,喜气洋洋。
4、除夕守岁
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,守岁之俗由来已久。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《风土志》:除夕之夜,各相与赠送,称为“馈岁”;酒食相邀,称为“别岁”;长幼聚饮,祝颂完备,称为“分岁”;大家终夜不眠,以待天明,称曰“守岁”。
“一夜连双岁,五更分二天”,除夕之夜,全家团聚在一起,吃过年夜饭,点起蜡烛或油灯,围坐炉旁闲聊,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,通宵守夜,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,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。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,到唐朝初期,唐太宗李世民写有“守岁”诗:“寒辞去冬雪,暖带入春风”。直到现在,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。
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:年长者守岁为“辞旧岁”,有珍爱光阴的意思;年轻人守岁,是为延长父母寿命。自汉代以来,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。
5、问询运程
旧时中国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。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《岁占》,谓岁后八日,一日为鸡日,二日为犬,三日为猪,四日为羊,五日为牛,六日为马,七日为人,八日为谷。如果当日晴朗,则所主之物繁育,当日阴,所主之日不昌。后代沿其习,认为初一至初十,皆以天气清朗,无风无雪为吉。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、庆祝活动。有初一不杀鸡,初二不杀狗,初三不杀猪……初七不行刑的风俗。
6、贴画鸡
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。晋朝人著的《玄中记》里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,说是当太阳刚刚升起,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,天鸡就啼鸣了。它一啼,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。所以春节所剪的鸡,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。然而古代神话中还有鸡是重明鸟变形的说法。据说尧帝时,过方的友邦上贡一种能辟邪的重明鸟,大家都欢迎重明鸟的到来,可是贡使不是年年都来,人们就刻一个木头的重明鸟,或用铜铸重明鸟放在门户,或者在门窗上画重明鸟,吓退妖魔鬼怪,使之不敢再来。因重明鸟样类似鸡,以后就逐步改为画鸡或者剪窗花贴在门窗上,也即成为后世剪纸艺术的源头。我国古代特别重视鸡,称它为"五德之禽"。《韩诗外传》说,它头上有冠,是文德;足后有距能斗,是武德;敌在前敢拼,是勇德;有食物招呼同类,是仁德;守夜不失时,天明报晓,是信德。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,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。
7、不杀生,不扫除
每逢春节,都有很多约定俗成的习惯要遵守,俗称年禁。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,人们往往将它看作是新一年运程的兆示期,因此过年的时候“禁忌”特别多。比如大年初一这天忌杀生,因为杀生被认为会导致刀灾、兵灾、血灾等灾祸的发生。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,否则会扫走运气、破财。假使非要扫地不可,须从外头扫到里边,否则财也会被扫出去。在农村如果这一天需要去水井里打水,需要上香才能向水龙王借水。
8、拜神
相信大家都知道每年都有人在寺庙排十几二十个小时的队,为的就是在新年的第一天,上得头柱香,取得新年的头彩!也为自己和家人祈福保一年的顺利平安。在广州正月初一这天,街坊会凌晨祭祖拜神,起床焚香、放炮仗,意为“抢春”。而在海口人初一拜神祭祖也是很有讲究的,先摆好酒和茶,事先要准备好鸡、鸡血、鱿鱼、猪肉等食物,鸡血要摆放在鸡身上。给祖先像上三炷香后就可以开始祭祖了。祭祖完后,红红火火新的一年就开始了。
9、喝“元宝茶”
在浙江绍兴有大年初一上茶楼喝“元宝茶”的习俗。所谓“元宝茶”,一方面是这里用的茶叶比往常提高一个档次,并且在家里的茶缸中添加一颗“金橘”或“青橄榄”来指代“元宝”,象征新年“元宝进门,发财致富。”二是因为茶缸上贴有一只红纸剪出的“元宝”,大致意思也不外乎“招财进宝”。
10、吃斋
吃过了年三十的大鱼大肉后,初一当天第一顿饭,全家人却要吃素食。“斋”与“灾”同音,而吃斋也意味着“吃灾”,将新的一年中的各种灾难全部“吃掉”,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。
11、点火动土
甘肃俗谚:“有吃没喝,三十晚夕一盆大火。”除夕夜岁交子时,家家当院点燃大火,鸣放鞭炮。家长并从东西南北四方各挖一镢头,之后将镢头插在火炉之中。其寓意一是驱除年鬼,一是预示来年必红红火火,一是酬祭太岁,从此四处可以动土。
12、抢快
初一早晨天蒙蒙亮,家家户户的孩子们聚在一起,东家进,西家出,奔向铺面门店,口内高喊:“快!”“快!”,主人则端出核桃、枣、糖果、硬币等相赠,谓之抢快。抢快是一种祝愿活动,快则为快点发财的意思。
13、摸牛角
在农村有些地方,初一早上天蒙蒙亮,家中老人摸牛角、牛头上过去的一年中剩存下的作物籽。因过去的一年中在碾场等农事活动中会有一些作物粘在上面,如小麦,豌豆等。摸出哪种作物预示残留作物来年必大丰收,安排农事时便多播种该作物。
14、摔担
初一早上一开大门,家长即开始摔大门担。把大门担抛在地上,边摔边念,如“第一摔担,余粮万石;第二摔担,黄金万贯;第三摔担,牛牛满圈;第四摔担,合家平安”等。这其实是一种祈祷祈福活动。之后,在大门口贴出门见喜;槽头贴六畜兴旺;箱柜贴黄金万两;书柜贴学好孔孟;厕门贴出恭入敬;骡马鞍上贴日行千里,夜行八百等祝辞。
15、迎喜神
正月初一早饭一过,妇女抱上孩子,孙子扶着爷爷,男人牵着骡马,娃娃提着花炮,全家出动,热热闹闹,喜气洋洋,开始迎喜神。此为大年中最热闹喜庆的活动之一。如今乡下迎喜神时,一要通过喜鹊安巢的方位定喜神的方位。若巢门朝东则喜神在东,朝西则喜神在西边。二要驮土。迎喜神返回时由骡马驮一些土,寓意金土银土,来年必然大富。三是家有丧事未满三周年者给死去的亲人承服戴孝。四要进行赛马等娱乐活动。
15、饮屠苏酒
屠苏酒是一种药酒。在古代习俗中,元日全家饮屠苏酒,以祛不正之气。古时饮屠苏酒,方法很别致。一般人饮酒,总是从年长者饮起;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,是从最年少的饮起。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,先饮酒以示祝贺,而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,后饮以示挽留。
16、吃年糕
大年初一吃年糕是中国人的传统,寓意着“节节高”。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、白年糕,象征着黄金、白银,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。
17、吃饺子
除夕、大年初一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,不过现在不少南方人也加入到吃饺子的行列中。在除夕时吃饺子,取“更年交子”(来年交福运)之意,大年初一吃饺子则是为了一年交福运。
18、吃汤圆
大年初一的早餐汤圆一定更具特殊意义,它的取意是:事事如意,全家团圆美满。大年初一这天,汤圆不叫“汤圆”,叫“元宝”,吃汤圆也不叫“吃汤圆”,叫“得元宝”。因为在家乡话中,常常将“闯祸”称为“闯了‘汤圆’子”。
19、吃面条
长面,也叫长寿面,大年初一的时候吃长寿面,寓意“年年长久”,预祝着寿长百年,不少老年人还保持着这样的风俗。
20、喝鸡汤
大年初一喝鸡汤,象征“平安”。此外家中的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,寄意“新年抓财”。
时光飞逝,流年更替,新一年到来,新一年是你的福运年吗?新一年你的爱情、财富、事业等多方面行运会发生哪些变化?点击【紫微流年行运】,提前掌握变化,准确把握机遇。